來源︰網路轉載


 


自以為是的付出


我長大後,進入婚姻,漸漸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。  


在婚姻的初期,我就像母親一樣,努力持家,努力地刷鍋子、擦地板,  


認真地為自己的婚姻而努力。   奇怪的是,我不快樂;看看我的先生,似乎他也不快樂。  


我心中想,大概是地板不夠乾淨,飯菜燒得不夠好,於是,我更努力擦地板,用心做飯。   似乎,我們兩個人還是不快樂。  


直到有一天,我正忙著擦地板時,先生說﹕「老婆,來陪我聽一下音樂﹗」  


我不悅地說﹕「沒看到還有一大半的地方沒有擦﹗」  


這句話一說出口,我呆住了,好熟悉的一句話,在我父親母親的婚姻中,母親也經常這樣對父親說。  


我正在重演父母親的婚姻,也重複他們在婚姻中的不快樂。有一些領悟出現在我的心中。「你要的是﹖」  


 


我停下手邊的工作,看著先生,想到我父親他一直在婚姻中得不到他要的陪伴,母親刷鍋子的時間都比陪他的時間長。不斷地做家事,是母親維持婚姻的方法,


她給父親一個乾淨的家,卻從未陪伴他,她忙著做家事,她用她的方法在愛父親,


這個方法是「做家事」。


 


而我,我也用我的方法在愛著我的先生。  


 


我的方法也是母親的方法,我的婚姻好像也在走向同一個故事「兩個好人卻沒有好婚姻。」我的領悟使我做了不一樣的選擇。停下手邊的工作,坐到先生的身邊,陪他聽音樂,遠遠地看著地上擦地板的抹布,像是看著母親的命運。  


 


我問先生﹕「你需要什麼﹖」「我需要妳陪我聽聽音樂,家裡髒一點沒關係呀,以後幫妳請個傭人,妳就可以陪我了﹗」先生說。  


「我以為你需要家裡乾淨,有人煮飯給你吃,有人為你洗衣服.....」我一口氣說了一串應該是他需要的事。「那些都是次要的呀﹗」先生說。「我最希望妳陪陪我。」  


原來我作了許多白工,這個結果實在令我大吃一驚。  


我們繼續分享彼此的需要,才發現他也做了不少白工,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愛對方,而不是對方的方式。


 


幸福的路徑


 


自此以後,我列了一 張 先生的需要表,把它放在書桌前,他也列了一張我的需求表,放在他的書桌前。洋洋灑灑十幾項的需求,像是有空陪對方聽音樂、有機會抱抱對方、每天早上kiss拜拜。有些項目比較容易做到,有些項目比較難,像是「聽我說話,不要給建議。」這是先生的需要。


 


如果我給他建議,他說他會覺得自己像笨蛋。我想,這真是男人的面子問題。我也學著不給建議,除非他問我,否則我就只是傾聽,順服到底,連走錯路時也一樣。  


 


這對我實在是一條不容易學習的路,不過,比擦地板要輕鬆多了,而我們在需求的滿足中,婚姻也愈來愈有活力。  


 


在我累的時候,我就選擇一些容易的項目做,像是「放一首放鬆音樂」,自己有力氣的時候就規劃「一次外地旅遊」這樣的事情。


 


有趣的是,「到植物園散步」是我們的共同項目、共同需求,每次婚姻有爭吵,去到植物園,總能安慰彼此的心靈。


 


其實,這也可想而知,原本我們就是因為對植物園的喜愛而相知相惜,一起走入婚姻,回到園子就會回到多年前彼此相愛的心情。  


 


問對方:「你要什麼?」這句話開啟了婚姻另一個幸福之路。  


 


兩個好人終於走上幸福之路。  


 


現在,我也知道父母親的婚姻為何無法幸福,他們都太執著用「自己」的方法愛對方,而不是用「對方」的方式愛另一半。


 


自己累得半死,對方還感受不到,最後面對婚姻的期待,也就灰心而死了。  


 


既然上帝創造婚姻,我想,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個好婚姻,只要方法用對,作「對方要的﹗」而非自己「想給的﹗」好婚姻,絕對是可預期的。


 


我覺得大家不妨問問情侶或家人朋友們,「你要什麼?」別自以為是的為對方付出,最後彼此都不快樂。不是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中年歐基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